成都工业学院始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迄今已有110余年的办学历史。陈毅元帅曾于1916—1918年在学校染织专业学习。在连续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急需为己任,坚守实业兴国教育情怀,形成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和以工为主、突出应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育人传统。学校先后隶属原二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以及四川省原电子工业厅等部门,长期面向行业办学,主要经历了“全国重点中专”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和“全国示范高工专”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两个办学阶段。2000年,学校由四川省电子工业厅划转省教育厅主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推进本科产教融合“厅校共建”全省唯一试点高校。学校占地总面积1845亩,有郫都、宜宾、花牌坊、大丰等4个校区。本部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地理位置优越,校舍建筑面积约32.5万平方米。宜宾校区位于宜宾市三江新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规划建设校园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与郫都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高效协同、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112人,设有二级院(系)14个、本科专业44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重点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3个领域,构建起了适应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
近年来,学校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地方、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为己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建设四川工业的行业大学为目标,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空间明显扩展、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同类高校影响力明显增强,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学校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1个,省级“三全育人”试点学院2个,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6个,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6个,省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3个;“形势与政策”课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依托人文与设计学院(晏济元书院)设立成都工业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被列为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培育项目。建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纪念园,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坚持“对标竞进、争创一流”,积极抢抓机遇,现有“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国际商务”“汽车服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品牌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数量位列省属高校第8、新建本科高校第1,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学校有国际慕课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6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46门、省级高阶课程2门,建有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1年,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实现新突破,牵头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参与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名列全省本科院校前十。
学校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深入实施以“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获批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并顺利通过终期验收。累计有5项产教融合案例被教育部规建中心优秀案例集收录。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深受各界欢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科、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粮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华为、京东方、长虹、九洲、重庆平伟、迈普、上海莫仕、德州仪器、富士康、通威太阳能等知名企业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是四川省教育厅授予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喜人,获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一等奖,“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2019—2023年)榜”中排名241位,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21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不断显现。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千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3.99%,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6.07%。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具有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的拔尖人才60余人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3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9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1人、“天府名师”1人、“天府峨眉计划”3人、“天府青城计划”1人、全国“电子工业劳动模范”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2人、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1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四川省“劳动模范”1人、四川“师德楷模”1人。
学校面向四川工业行业主战场,紧跟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数字四川等战略需求,聚焦“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主动对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现有“四川省电子终端产品制造智能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小型智能污水处理装备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成都工业学院(矿山智能化)四川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13个(省部级/厅级)科研平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成都工业学院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建有63个建制实验室。学校加强有组织科研,注重聚焦学科方向,凝练科研特色优势,探索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大团队建设,成立“特种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在电子信息领域形成优势方向,在矿山智能化、无线电监测、智能机器人、农用装备、生态环保、绿色创新经济等方向形成多个优势团队,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900余项,承担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1100余项,获批国家级“新工科”实践项目2个,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
学校切实践行高校责任担当,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坚持开放办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搭建务实高效的合作平台,国(境)外交流与合作成效逐渐凸显。学校积极参与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四川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理事单位,与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波兰、匈牙利、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招收来自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法国、马来西亚等国留学生来校进行学历教育。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与成都、宜宾、泸州、眉山等地的校地合作,注重与行业领域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地方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合作建立了169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6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中,学校积极发挥办学优势,定点帮扶的色达、宣汉县脱贫摘帽并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直接帮扶的宣汉县渡口乡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宣汉县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学校获省教育厅脱贫攻坚嘉奖,学校驻村干部获表彰5人,1人获四川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
学校聚焦创新改革和能力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四川样板”示范效应日益彰显。学校积极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是“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高校、“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5个项目获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当选“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四川省电子信息产教联盟”等并担任理事长单位,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同类高校影响力明显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成效不断凸显。
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学校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根天府大地办大学,回归应用之魂育英才,围绕人才培养核心,深耕教学科研一线,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建设四川工业的行业大学,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的成工故事。
(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