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因甬而生”,1983年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宁波第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应运而生。学校“因德而立”,办学之初作为原联邦德国援建中国的四所高校之一,借鉴德国实施“工程师教育”成功经验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奠定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目标。学校“因用而强”,1997年成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更名为宁波工程学院;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入选国家教育强国项目和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高校。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良好,基础设施齐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6亿元。学校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际学术前沿以及区域重大需求,坚持“引育并举”,着力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工科为主,文、理、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已经有“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1%。学校对标省“315”科技创新体系,聚焦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智能+”“纳米+”“安全+”“国际+”等四大学科集群。学校大力推进学科平台建设,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土木水利、工程管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024年获批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机械、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和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24年,学校6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一流学科(B类)建设名单。2025年,学校9个学科列入宁波市高校学科专业“16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名单,其中,登峰学科(培育)1个、优势特色学科A类2个,优势特色学科A类(培育)2个以及优势特色学科B类4个。

学校获批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1个,其中,参与建设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落户宁波。杭州湾汽车学院和机器人学院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卓有成效,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1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22门,近三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浙江省教学成果奖各2项。“以赛促教”蔚然成风,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
学校探索实施“科教产教双融合”、卓越工程师、新工科新文科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校以来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人才,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学生在毕业当年就业率95%左右,留甬率50%以上。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拥有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风华青创园、海蓝宝众创空间等2个。在2023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32位,全省第6。

学校加强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近五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21项,市级科研成果奖24项;一批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内高水平期刊和国际顶尖期刊,有效发明专利650项;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2020年获市顶尖人才项目支持。

学校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攻坚临港石化、智能制造、港航物流等地方支柱产业,和轨道交通、港口桥梁等地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以重点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支撑,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近五年,学校共服务企业2000家左右,建成杭州湾汽车学院、绿色石油化工产业学院、机器人学院等一批国家、省、市级现代产业学院;校地共建中乌新材料研究院、象山研究院、奉化研究院等地方研究院;建立汽车碰撞安全与轻量化研究所、区域发展与共同富裕研究院、“一老一小”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一批立足产业服务与社会建设的研究机构。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强化外向型办学特色,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韦恩州立大学等合作举办会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培养了来自7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国际学生。学校在位于加勒比海的北美洲国家格林纳达建有孔子学院1所。重视与海外的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与市科技局共建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合作平台。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弘扬“讲实求精”的学校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的校训,重点打造“工匠精神”“阳明文化”等校园文化品牌,多层次构建特色鲜明、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展望未来,宁波工程学院将锚定目标、创新实干、坚毅前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和国际化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定不移地朝着建成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
(以上数据截至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