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建校于1958年,坐落在名泉簇拥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2024年博士学位授予加强建设单位,拥有艺术学门类下全部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艺术学、音乐、美术与书法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针,以“闳约深美”为校训,弘扬“重品德、厚基础,重实践、强学术”的办学传统,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德艺双馨、具有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优秀艺术人才。学校扎根山东、面向全国,以服务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现代化高水平艺术大学。
学校历史 HISTORY
| 建校之初,一大批在国内享有盛名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在学校工作、生活。著名艺术家李超士,戴秉心,李杰民,刘质平,与张书旂、徐悲鸿并称为“金陵三杰”的柳子谷,著名艺术家关友声、黑伯龙、于希宁、吕品、宗惟成、刘鲁生、张彦青、王企华、宋居田、李华萱、刘乐夫、傅二石、金灼南、范峻青、何锦文、项堃、阮斐、殷宝忠、徐俊华、俞砚霞等老先生都曾在这里执教,奠定了山艺发展的根基,也奠定了山东艺术教育的坚实基础。1978年学校恢复招生后,王音旋、朱德九、赵庆霞、曲广义、孙继南、张庆朗、唐尔丰、牟善平、崔世光、王俊生、卜庆孝、赵玉琢、朱铭、李振才、史振峰、陈凤玉、单应桂、曹昌武、段谷风、王立志、张洪祥、陈皋、杨松林、路璋、曲志刚、梁敬泗、李百钧、兰瑛、程慰世、安士英等一批名家在这里耕耘树艺。这些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严谨治学、潜心创作,为社会留下了一件件艺术珍品,也为学校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即“闳约深美”的校训精神。

|
教育教学 EDUCATION
| 学校现有文东和长清两个校区,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近37万平米;馆藏图书100万余册;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戏剧学院、现代音乐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舞蹈学院、戏曲学院、传媒学院、城市艺术与创意学院、电影学院、书法学院、国际艺术交流学院、公共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5个教学单位。学校有本科生9066人,研究生1511人,专任教师897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泰山学者3人、齐鲁文化名家1人、齐鲁文化英才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5人。

学校现有38个本科专业,其中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舞蹈表演、绘画、环境设计、工艺美术、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书法学、数字媒体艺术、音乐表演、动画、中国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艺术史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文化产业管理、舞蹈学、雕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绘画、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6个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绘画、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表演、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群、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群);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美术学科自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有1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其中音乐学为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高水平培育建设学科(美术学),8个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音乐学、美术学、中国画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舞蹈学、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有1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山东年画”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2个省级研究基地(音乐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秧歌”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年画”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齐鲁传统音乐传承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传统戏曲艺术高层次人才研究培训基地、现代手工艺术创新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文化创意产业与管理研究中心、山东地方戏曲研究基地、山东省传统技艺传承保护研究基地、山东省鲁锦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研发设计中心)。7个省级实验室(山东省城乡环境智能化设计重点实验室、“数字孪生赋能旅游和文化传播”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文化艺术可视化文科实验室、山东地方戏曲数字化转化与创新性传播文科实验室、现代手工艺术创新文科实验室、歌剧文科实验室),其中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城乡环境智能化设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造型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手工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艺术学综合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近年来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高校文科实验室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获批省部级项目79项;获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7项。发表C刊及以上论文272篇,出版著作197部。学报《齐鲁艺苑》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入库期刊。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
| 学校近年来在各类展演评奖中,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千项。获得第十二、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第一名、第二名,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国家级标志性大奖。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3项,总量达到55项。15件作品入选由中宣部、中国文联举办的“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油画组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入编央视纪录片《党领导下的百年文艺》大型纪录片,是2014年至今唯一入编的美术作品,该作品创作团队专访被央视一套、九套黄金时段报道。记录电影《战争中的母亲——胶东乳娘》入选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项目“国家影像典藏工程”并被永久收藏。原创大型舞剧《大河之洲》入选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电影《兴安岭上》《九道湾》在央视播出。圆满完成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等国家和我省重大活动的展演任务。在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举办建校65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国家画院举办中国画作品展,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学校作为首批入选文旅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院校,连续承办各类培训班19期;承办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传承人培训班8期,为非遗传承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学校加强对齐鲁文化进行传承研究保护,建立了山东年画雕版博物馆、山东汉画像石馆、于希宁中国画作品陈列馆、山东鲁锦艺术馆、山东民间剪纸艺术馆、梨园霓裳馆,收藏保存了以清代为主年画雕版1000余件、珍贵汉画像石190余块、于希宁中国画精品60幅、鲁锦实物200余件、山东民间特色剪纸艺术品4000余件、京剧服饰用品唱本等一大批。作为理事长单位加入山东省鲁锦高质量发展联盟,促进鲁锦产业创新发展。

|
合作交流 COOPERATE
| 学校大力推进与省内16地市的交流合作,与日照市、滨州市、枣庄市、菏泽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交流合作。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校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艺术实践与创作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承办2024年文旅部高校共建工作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承办全国省(区)属综合性艺术院校第二十八次交流协作会,发布联合倡议。与中国爱乐乐团、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博物馆、济南市美术馆、山东文旅投资集团、山东中铁文旅集团、济南市城市建设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学校不断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建立我省首家艺术类出国留学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罗马尼亚、韩国、日本等国家的40余所院校签订友好交流协议,在学术交流、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艺术展演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保持密切合作,积极推进绘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重要合作;与法国夏庞蒂埃学院签署交换生协议,与法国让·卡尔多基金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签署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在意大利举办的油画展“有与无”,成为《党领导下的百年文艺》中2019年至今中外文化交流中唯一的美术展览项目,进行重点介绍。承办“乐动青春”—中日韩大学生线上音乐会、“意大利高等教育日(济南站)”活动,参加“中俄艺术高校联盟”成立十周年“艺术画卷 友谊之歌”、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艺路同行 共向未来”系列活动。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建立我省首家艺术类出国留学培训基地。 
|
| 经过几代山艺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学校的历史底蕴更加厚重,文化积淀更加厚实,办学实力和综合影响力持续增强。以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彭丽媛教授,以及倪萍、刘曦林、王沂东、隋建国、闫平、王克举、王衍成、陈瑾、徐少华、王绘春、王静、苏岩、黄港、郭跃进、宋昌林、周龙、童年、郭婷婷、于冠群、李雪、靳东、刘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从这里走出,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推动艺术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